发布时间:2025-02-21 17:47:57    次浏览
近年来,盐城市亭湖区将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强基固本的发展战略,创设条件,加大投入,创新管理,丰富内涵,使城市薄弱学校和农村中小学校在校舍环境、办学硬件、师资力量、教管水平、办学质量等方面都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和质的飞跃,也成了城乡差别缩小最引人瞩目的一个显著标志和亮点。一、加大投入,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亭湖区是一个典型的城乡复合型城市区,随着城市化发展的加快,近年来先后有6个农村乡镇并入,这些乡镇的学校,大多校舍破旧、设施欠缺、师资薄弱,严重制约了全区教育均衡发展。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亭湖区政府出台了《亭湖区中长期(2010—2020)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教育先行”的发展战略,制定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详细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据统计,近5年来先后投入9.11亿元用于学校建设与薄弱学校改造,仅2014年全区累计投入2.05亿元,新建、改建、加固校舍5.3万平方米,新购多媒体726套、计算机3180台、图书74万册、实验仪器设备88套、学生桌椅1.1万套,以及音、体、美等教学设备,其中农村学校投入占80%。全区实现了校校有塑胶运动场,班班有多媒体教室,所有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达到省标要求。二、创新机制,实现教师资源均衡化教师队伍均衡发展是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亭湖区教育局以“区域均衡、城乡联动、分类指导、积极推进”为原则,推行了“集团包片助教”、“城乡教育共同体”、“名校+弱校”、“名校+新校”等一系列务实重效举措,不断加快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步伐。市区以名校、窗口学校为龙头,组建“五大义务教育集团”,10所普通小学被新“加冕”为名校分校,按照“交流符合条件的教师不少于15%的比例、交流的骨干教师不少于交流教师15%的比例、交流时间不少于3年”规定,确保成员学校有一名领衔学校校长到校交流,起始年级每个班有一名领衔学校教师到校任教,实现优质资源共享。通过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构建了城乡联动的学校协同体系,将触角延伸到农村学校,全区组建7个小学集群、3个初中集群,所有的“名校”都有协同农村“弱校”的目标任务,备课、听课、示范课、专题讲座等教研活动都处在一个“共同体”中,通过“管理互通、教学一体、师资共建、学生互动”的形式,使协同的农村薄弱学校从管理到教学跟上了城里学校的“节拍”,实现了农村学校和城镇学校挂钩帮扶全覆盖。与此同时,通过相关政策倾斜,引导和鼓励校长、教师城乡交流、集团内交流和市区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目前在交流岗位任职的中小学校长教师455人,占比15.1%,其中骨干教师83人,占流动总数的18.2%,保证了全区每所学校均有区级或区级以上骨干教师。三、丰富内涵,实现学校特色多样化通过整体推进与重点建设相结合、全面要求与典型引路相结合、特色创建与地方文化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倡导学校个性化办学,提升学校内涵,努力打造一批优质特色学校。迎宾路小学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环保科技城实验学校的“绿色环保教育”、建军路小学的“写字教育”、五星小学的“民间传统体育”等一批独具特色的校园建设模式成为亭湖区的特色教育名片。同时重视学生的兴趣、个性、特长等方面的差异,为学生提供立体式全方位的发展平台。全区90%以上的学生都能参与社团活动,60%以上教师参与指导社团活动,每一名学生每学年至少参加一个学生社团。通过“特色项目铸就品牌学校”,实现“校校有特色,生生有特长”的目标,全区学生特色教育活动参与率达95%,80%以上的学生能随时展示才艺,所有学生都能掌握两项以上运动技能。